中国,5000年文化源远流长,老祖宗留下的绝活灿若星河。今天,它们中的杰出代表有个共同的名字,叫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。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。其中,序号449、编号X-1的,就是春节,在非遗庞大名录下近70个民俗类项目中,排名第一。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处于旧与新的交汇点上,春节产生了一系列特色民俗文化和非遗实践活动,比如年画。在省级非遗砀山年画传习所内,《龙年盛世》木版年画自然是今年的主题作品。从木刻到手绘,砀山年画造型夸张,形象生动,深受喜爱。喜庆的锣鼓敲起来,热闹的龙灯舞起来,锣鼓铿锵,好戏开场,众人登台,村晚亮相,民间艺术在春节期间争奇斗艳,寄托了人们对于新年的美好心愿,具象地呈现于鲜衣美食、文化娱乐中。民间艺术背后深藏的传统文化精髓、凝聚的价值观念得以彰显。
无论是在故乡还是他乡,无论是主人还是访客,我们每一个中国人,都是传承者,我们共享集体记忆和文化归属。春节是乡愁最容易被唤醒的节点,为团聚而奔走的人们,言语间南腔北调;为团聚而做出的一桌好饭,味蕾上的家乡味道,这些都构筑了我们的地域身份标签。铜陵酥糖又称顺安酥糖,松软甜润、成条不散。一块小酥糖,既有嚼头、又有说头,浓缩了铜陵人的年味儿。每一项年俗背后,都流淌着浓浓年味、寄托着绵绵乡愁。“不须迎向东郊去,春在千门万户中。”回家过年,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习以为常,但是这种年度性迁徙,也给华人以外的群体带来强烈震撼。即便在当代年轻人的“玩法”中,年味可以在云端复刻,冲出次元壁,但也总有一款重逢戳中心扉,总有一种乡愁弥漫心间。在春节的当代进程中,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下,春节传统不断扩容、交融。我们能在黄山感受各类舞龙队伍的现代范儿,也能在上海的弄堂里感受黄山汪满田鱼灯的传统味道。汪满田鱼灯而今既不局限于徽州地区,也不再仅是传统年俗活动。一夜鱼龙舞,关联“山海情”。
因春节而集中呈现的一系列民俗,构成了巨大的文化宝库,它们和其他各类非遗项目一起,为文旅产品的创意,提供灵感源泉和内容支撑。
非遗“新作”,拥有文化与经济双重价值,赢得消费者的回报;非遗“作者”,获得市场青睐的同时,愿意“听劝”,吸收新的审美判断,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。因此,在当代,春节的“面孔”,是一抹“中国红”,也是多重“琉璃彩”,在众声喧哗中,绽放别样的光彩。春节和围绕着春节而诞生流传的非遗民俗,通过日常生活,牵引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,维系着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。春节,是中华文化的生动缩影,而我们也通过春节这道风景,传播中华文化,让海外友人们通过春节感受中国的历史、理解今天的中国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。2024年,春节申报世界非遗。全中国、全世界的传承者们,都准备好了。
————— 推荐阅读 —————
去谁家过年,婆家or娘家?
“毛孩子”:你们人类为啥要过年?
龙年到,“龙”狂飙
星标☆“安徽时评”
及时接收最新推文